随着互联网数据的相关法规不断完善,各行业对企业合规数据流通的需求日益强烈,隐私计算市场也迎来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期。各类机构竞相进入赛道,除了一批大型互联网公司和专精型创业团队,众多大数据、AI、区块链和传统数据安全公司也开始纷纷转型入局。
在应用侧,隐私计算的落地场景也正从强数据需求的金融、互联网、医疗和政务领域,逐步向智慧能源、智慧终端、智慧城市等更多行业延伸。
但总体来看,隐私计算市场仍处于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前期,闫树也表示,目前隐私计算技术和解决方案还不够成熟,在安全、性能和数据的互联互通等方面仍存在挑战,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隐私计算的推广和应用。
田天强调,在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各类隐私计算的技术没有任何意义。由于密码学上的证明安全与实际安全并不相等,尤其是一些多方隐私计算协议被应用在不符合其安全假设的场景中,因此很多假设安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严重的安全性漏洞。
同时,在应用开发环境中,隐私计算也会带来很多新的安全问题,比如算法歧视,又或者被黑客投入“脏数据”“毒数据”,存在“数据投毒”的风险。闫树表示,隐私计算技术产品的安全分级标准与行业信任共识仍有待建立。
性能是隐私计算应用落地的保障。闫树介绍道,隐私计算产品安全、性能、准确性三者之间相互影响、相互抵消。目前,国内隐私计算产品在特定场景下已基本具备可用性,但在未来面临更多数据方、更大数据量、更复杂场景时,性能等指标仍有待加强